在起重机、自动化仓储设备及重载运输系统等领域,工字钢端梁行走轮箱作为连接设备主体与轨道的“关节”,承担着承载、驱动与精准定位的核心任务。其技术特性直接决定了设备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寿命与运行效率。随着工业4.0时代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需求升级,行走轮箱的设计已从单一承载功能向“智能化、轻量化、模块化”方向演进。
1、箱体材料升级
铝合金箱体:112-200规格型号采用航空级压铸铝(如ADC12),密度仅为钢的1/3,在保持抗拉强度≥300MPa的同时,实现单箱减重40%,适用于对能耗敏感的自动化仓储系统。
球墨铸铁箱体:250及以上规格采用QT700-2材质,屈服强度达700MPa,抗冲击性能较灰铸铁提升3倍,满足港口起重机、重型堆垛机等高负载场景需求。
2、轮体材料创新
高碳合金钢行走轮:表面经渗碳淬火处理,硬化层深度达3-5mm,硬度梯度从表面HRC62过渡至芯部HRC35,兼顾耐磨性与抗冲击性。
复合材料轮缘:在轮缘外层包覆聚氨酯或尼龙1010,摩擦系数较钢轮提升50%,同时降低噪音12分贝,适用于对噪音敏感的洁净车间。
1、多级减速传动系统
主动轮箱采用“电机+行星减速机+伞齿轮”三级传动,总传动比可达1:200,在低速重载工况下(如0.1m/min)仍能保证扭矩波动≤±3%。
传动轴采用双键槽+胀紧套连接,消除花键间隙导致的传动误差,重复定位精度达±0.5mm。
2、动态缓冲与减震技术
轮轴与箱体间嵌入双层橡胶金属弹簧,径向刚度1500N/mm,轴向刚度800N/mm,可吸收轨道接缝冲击能量,降低轮体疲劳损伤。
配备液压阻尼器,在急停工况下将制动距离缩短30%,避免货物倾覆风险。
1、极端温度与腐蚀防护
耐高温设计:轴承润滑脂采用聚脲基合成油,滴点≥280℃,在120℃连续运行1000小时后,轴承温升≤15℃。
防腐蚀工艺:轮体表面经达克罗+电泳漆双层处理,盐雾试验达1500小时,适用于沿海港口、化工厂等腐蚀环境。
2、轨道偏移自适应能力
从动轮组采用独立悬挂结构,通过弹簧预紧力自动调整轮缘与轨道间隙,允许轨道直线度偏差±8mm,侧向偏移角≤3°。
配备激光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轮箱与轨道的相对位置,数据反馈至PLC实现动态纠偏。
1、状态监测与预测维护
集成无线振动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监测轴承运行状态,当振动烈度≥4.5mm/s或温度≥85℃时触发预警,预防突发故障。
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轮体磨损模型,预测剩余寿命,指导计划性维护。
2、模块化快换结构
轮箱与端梁采用法兰盘+定位销连接,拆卸时间缩短至30分钟,较传统螺栓连接效率提升70%。
提供轮径/轮宽/轴承型号的标准化模块库,支持客户在24小时内完成定制化配置。
1、港口岸桥起重机
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中,采用双工字钢轨道+315规格行走轮箱,单箱承载60吨,在12级风力下仍能保持±10mm的定位精度。
通过轮箱内置的绝对值编码器,实现与自动化调度系统的无缝对接,作业效率提升40%。
2、冷链仓储堆垛机
在-25℃冷库环境中,采用低温润滑脂+不锈钢箱体的行走轮箱,连续运行5000小时无卡滞现象,故障率降低至0.3次/年。
轮体表面喷涂防冰涂层,避免低温环境下与轨道冻结,保障设备安全启动。
菲尔森智能装备生产销售可替代进口KFRS行走轮箱轮组系统,可应用于起重机端梁行走轮,工字钢端梁行走轮箱是一种通用型旅行轮系统,已完美集成到我们的模块化驱动系统中。八种精细分级的尺寸,每个车轮的负载能力高达40吨,为每种应用提供了合适的轮毂。行驶轮的种类繁多和特殊的车轮设计使它们能够适应几乎任何行驶轨道和工作条件。
菲尔森智能装备起重机端梁行走轮箱常问问题:
Q1:您是贸易公司还是制造商?
答:我们是工厂。
Q2。您有最低起订量的限制吗?
答:最低起订量,可提供一套样品检查
Q3。能根据样品生产吗?
答:可以,我们可以根据您的样品或技术图纸生产。
Q4。可以在产品上打印我的徽标吗?
答:是的。请在生产前正式通知我们,并首先根据我们的样品确认设计。
Q5。您的交货条件是什么?
答:EXW,FOB,CFR,CIF
Q6。您的交货时间如何?
答:通常,如果有现货,则需要5到20天。
如果商品没有库存,则需要30到45天才能收到您的预付款。
具体的交货时间取决于您所订购的物品和数量。
Q7。您的包装条件是什么?
答:通常,我们将货物装在中性木箱中。
如果您拥有合法注册的专利,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授权书后将商品包装在您的品牌包装盒中。
Q8。您在发货前会测试所有商品吗?
答:是的,我们在发货前已经过100%的测试
Q9:您提供产品保证吗?
答:是的,我们对我们的产品提供1年保修菲尔森智能装备是江苏KFRS行走轮箱厂家,生产销售端梁行走轮,起重机行走轮箱,苏州车轮组等系列行走轮箱,欢迎电话垂询!
工字钢端梁行走轮箱的技术演进,本质上是材料科学、精密制造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行走轮箱将逐步实现自感知、自决策、自优化,成为智能工厂中“会思考的关节”。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轻量化设计与再生能源回收技术(如制动能量回馈)的集成,将进一步推动其向绿色化、高效化方向升级。从千米深井的矿用提升机到万米高空的卫星装配线,这一“隐形冠军”将持续为工业装备的精准移动提供底层支撑。